行业资讯
小青瓦(又称蝴蝶瓦、阴阳瓦,常见于传统古建筑或仿古建筑)的铺设遵循“阴阳搭接、排水导向”的核心原则,工序严谨,需兼顾防水性与美观性。其基本步骤如下:
一、铺设前的准备工作
1.屋面基层处理
基层检查:确保屋面木基层(望板、椽子)或混凝土基层平整、牢固,无松动、腐朽(木基层需提前涂刷防腐漆),坡度符合设计要求(小青瓦屋面坡度通常为25°-45°,坡度太小易积水,太大易滑落)。
放线定位:
沿屋脊方向弹“中线”,确定屋面中心位置;
沿檐口方向弹“水平线”,确保檐口瓦高度一致;
按瓦的尺寸(通常长20-30cm,宽15-20cm)划分横向和纵向铺贴间距,标记每块瓦的位置(阴瓦、阳瓦交替排列)。
2.瓦件筛选与预处理
选瓦分类:挑出破损(缺角、裂纹)、变形的瓦件,按尺寸分类(避免大小不一影响搭接);将瓦分为“阴瓦”(凹面朝上,用于排水)和“阳瓦”(凸面朝上,覆盖阴瓦接缝)。
预处理:新瓦需提前“浸水”(浸泡24小时,避免干燥过快导致砂浆脱落);若为旧瓦翻新,需清理瓦面青苔、残灰,破损处用水泥修补。
二、铺设核心步骤
1.檐口与底瓦(阴瓦)铺设
固定檐口瓦:
檐口***排铺设“檐口瓦”(通常为特制的封头瓦或切割整齐的阴瓦),凹面朝上,瓦头伸出檐口5-10cm(根据设计确定挑出长度),用水泥砂浆(水泥:砂=1:3)在瓦尾与基层之间固定,防止滑落。
铺设底瓦(阴瓦):
从檐口向屋脊方向铺设,沿横向每列阴瓦紧密排列,凹面朝上形成排水槽,瓦与瓦之间留2-3cm缝隙(便于砂浆填充固定)。
每块阴瓦底部用“垫瓦浆”(较稀的水泥砂浆)铺垫,确保瓦面平整,且向檐口方向微倾(坡度与屋面一致),避免积水。
纵向(沿坡度方向)相邻阴瓦搭接长度≥1/3瓦长(确保雨水不会从接缝渗入),搭接处用砂浆填满缝隙。
2.盖瓦(阳瓦)铺设
阳瓦覆盖阴瓦接缝:阳瓦凸面朝上,覆盖在两块相邻阴瓦的接缝处(即阴瓦的“瓦脊”上),形成“一阴一阳”交替结构。
固定与搭接:
阳瓦底部同样用垫瓦浆固定,瓦头需压住下方阴瓦的1/3长度,瓦尾与上方阳瓦搭接≥1/3长度,确保纵向无缝隙。
横向相邻阳瓦之间紧密贴合,缝隙用砂浆勾填(称为“瓦缝灰”),表面抹光,防止雨水渗入。
檐口处的阳瓦需与檐口阴瓦对齐,瓦头平齐,形成整齐的檐线。
3.屋脊与脊瓦处理
屋脊找平:在屋面***高处(屋脊)铺设“脊衬”(可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,高度10-15cm),表面抹水泥砂浆找平,确保屋脊平直。
脊瓦铺设:
采用特制的“脊瓦”(弧形或三角形,比普通瓦宽大),从屋脊两端向中间铺设,凹面朝下扣在脊衬上,相邻脊瓦搭接≥5cm。
脊瓦与两侧的阳瓦交接处用“压脊浆”(稠水泥砂浆)填满,压实抹光,形成防水过渡(防止雨水从屋脊渗入)。
屋脊顶端可加装“正脊”(如青瓦叠砌的“龙脊”“素脊”),增强美观性,末端需做封头处理(用砂浆固定,防止脱落)。
4.边角与细节处理
檐口与山墙:
檐口阴瓦底部需用“滴水瓦”(瓦头带下垂的“滴水”造型),增强排水效果,滴水超出檐口3-5cm,防止雨水冲刷墙面。
山墙(屋面两侧墙体)处的瓦需裁切整齐,与墙面间隙用水泥砂浆封堵,表面做“泛水”处理(坡度向屋面倾斜,避免墙面积水)。
天窗、烟囱等节点:
瓦面与天窗、烟囱交接处,需用“异形瓦”或切割瓦件拼贴,周围用砂浆密封,必要时加铺防水卷材(隐蔽在瓦下),增强防水性。
三、铺设后的检查与修整
整体检查:查看瓦面是否平整,阴瓦排水坡度是否一致,阳瓦搭接是否严密,无松动、翘边现象。
补浆加固:对缝隙不饱满的部位补填砂浆,松动的瓦件重新固定,确保每块瓦与基层结合牢固。
清洁瓦面:待砂浆初凝后(约24小时),用软毛刷清理瓦面残留的砂浆痕迹,保持外观整洁。
关键原则
阴阳搭接:阴瓦凹面排水,阳瓦凸面覆盖接缝,形成“瓦瓦相扣”的防水结构;
上密下疏:靠近屋脊处瓦的搭接长度更长(≥1/2瓦长),檐口处稍短(≥1/3瓦长),适应雨水流速变化;
牢固抗风:在台风或强风地区,需用铜丝、铁丝将瓦与基层(如木望板)绑扎固定(隐蔽在瓦下,不影响美观)。
小青瓦铺设需兼具技术与经验,尤其传统工艺中讲究“一搭三、三搭一”的搭接比例,既保证防水功能,又呈现古朴的层次感。
- 上一篇: 罗曼瓦的清洁工作内容一般有哪些?
- 下一篇: 筒瓦的瓦面清洁工作一般有哪些注意事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