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琉璃瓦厂家存储产品时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有哪些?

文字: [大] [中] [小] 2025-09-25 14:25:31     浏览次数:     

    琉璃瓦(以陶土、水泥为主要原料,表面覆釉层,兼具装饰与防水功能)在存储过程中,易受环境温湿度、堆叠方式、防护措施、管理流程影响,出现釉层损伤、瓦体霉变返碱、结构破损、存储混乱等问题,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后续施工。以下是通用存储场景下的常见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办法,涵盖雨季、高温、长期存储等多维度需求:

    一、釉层损伤:脱釉、划痕、变色(核心外观与功能隐患)

    釉层是琉璃瓦的“保护层”,存储中若防护不当,易因潮湿、碰撞、污染导致损伤,失去防水性与装饰性。

    1.常见问题:釉层脱落(脱釉)

    成因:

    产品出厂前未完全干燥(坯体含水率>8%),存储中潮气侵入釉层与坯体结合处,导致剥离;

    釉层烧制工艺不达标(如温度不足、釉料配比失衡),结合力弱,受轻微震动即脱落;

    存储环境湿度长期超70%,釉层反复吸湿膨胀,加速老化脱层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存储前管控:入库前抽样检测坯体含水率(需≤8%,可通过称重法或含水率仪检测),确保釉层无暗裂、气泡;在干燥通风区静置1-2天,彻底排除表面潮气,避免带湿入库。

    存储中防护:仓库配备工业除湿机,维持湿度≤65%;瓦体用木托盘垫高(离地面≥15cm),托盘下铺防潮膜,隔绝地面潮气;每10㎡仓库放置1-2包硅胶干燥剂(定期更换,变粉后及时替换)。

    损伤处理:轻微脱釉(面积<5%)的瓦体,标记后用于非外露部位(如屋檐下方、隐蔽墙角);脱釉超5%或露坯的,直接剔除,禁止流入市场。

    2.常见问题:釉层划痕、碰撞破损

    成因:

    堆叠过高(如板瓦超10层、筒瓦超8层),底层瓦体受重压导致釉面划伤;

    搬运时未用专用工具(如带橡胶垫的搬运架),金属叉齿或瓦体间直接摩擦;

    垛间无缓冲材料,瓦体晃动时相互碰撞,尤其薄壁配件(脊瓦、吻兽)易破损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规范堆叠:按瓦型设定堆叠高度(板瓦≤10层、筒瓦≤8层、薄壁配件≤5层),每层铺软质缓冲材料(牛皮纸、泡沫垫,禁用不透气塑料膜),确保瓦体对齐,避免局部受力不均。

    搬运保护:使用带橡胶防滑垫的搬运架,禁止钢丝绳直接捆绑瓦体;人工搬运时轻拿轻放,避免单手拎提(易导致瓦体倾斜碰撞);装卸区地面铺橡胶垫,减少落地冲击。

    划痕修复:浅划痕(未露坯)可涂抹同色釉面修复剂(需先测试兼容性,避免色差);深划痕或破损的,分类标记为次品,用于切割后补缝或废弃。

    二、瓦体霉变、返碱:表面污染与结构隐患

    琉璃瓦(尤其陶土材质)坯体有吸水性,存储中若通风不良、潮气滞留,易滋生霉菌;水泥基瓦则因碱性物质析出出现返碱,影响外观与强度。

    1.常见问题:陶土瓦霉变(表面长黑/绿霉斑)

    成因:

    仓库通风差,潮气无法排出,瓦体表面残留灰尘、油污(如搬运时手上的油脂),成为霉菌滋生载体;

    高温高湿环境(温度>25℃+湿度>70%)加速霉菌繁殖,尤其雨季或南方潮湿地区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存储前清洁:入库前用干布擦拭瓦体表面灰尘,油污用中性清洁剂(洗洁精稀释液)擦拭后彻底晾干;在仓库墙角、垛间放置防霉包(含二氧化氯成分),抑制霉菌活性。

    存储中管控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(每次1小时,雨天关闭),启用工业风扇加速空气循环;每2周在垛间喷洒一次无腐蚀防霉喷雾(避开釉面),防止霉菌扩散。

    霉变处理:发现霉斑后,立即取出瓦体,用1:10稀释的漂白水擦拭,清水冲净后晾干;严重霉变(霉斑覆盖超30%)的瓦体,因内部可能已滋生菌丝,直接废弃。

    2.常见问题:水泥瓦返碱(表面泛白霜)

    成因:

    水泥瓦养护未达标(未完成28天标准养护),内部水分未挥发,存储中碱性物质(氢氧化钙)随潮气迁移至表面,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(白霜);

    仓库湿度高,水分无法蒸发,碱性物质持续析出,导致返碱反复出现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存储前防护:确保水泥瓦出厂前完成28天养护,表面干燥;入库前涂刷透明抗碱封闭剂(不影响釉色),阻断碱性物质析出路径。

    存储中吸湿:在水泥瓦垛旁放置生石灰包(兼具吸湿与中和碱性的作用),每15天更换一次;仓库湿度超65%时启用除湿机,避免潮气滞留。

    返碱处理:轻微返碱用干布擦拭即可;严重返碱(白霜厚且反复出现),用1:20稀释的稀盐酸轻轻擦拭(避开釉层,防止腐蚀),中和后清水冲净晾干,检测瓦体无酥松、掉渣即可使用。

    三、结构破损:断裂、变形(影响施工安全与使用寿命)

    存储中若堆叠不规范、地面不平整、环境潮湿,易导致琉璃瓦受压断裂、变形,尤其薄壁瓦型和大尺寸瓦体。

    1.常见问题:瓦体断裂、边缘残缺

    成因:

    堆叠过高导致底层瓦体受压超承重极限(如水泥瓦单层承重约5kg,堆叠15层后底层受压达75kg,远超安全值);

    仓库地面不平整(凸起或凹陷),瓦体局部受力集中;

    木托盘受潮变形(含水率>12%),导致瓦垛倾斜,挤压断裂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存储前准备:平整仓库地面(误差≤3mm/㎡),铺设防潮膜+干燥木托盘(含水率≤12%,可通过含水率仪检测);按瓦型标注承重极限,严格控制堆叠高度,禁止超量堆叠。

    存储中检查:每周检查一次瓦垛状态,发现倾斜立即调整;雨天后检查仓库屋顶,修补漏水点,避免地面积水导致托盘受潮;定期翻动底层瓦体(每2周一次),减少长期受压。

    断裂处理:断裂处整齐的瓦体,可切割为小尺寸配件(如补缝、填角);断裂严重或有裂纹的,作废料处理,禁止用于屋面主体结构。

    2.常见问题:瓦体变形(板瓦翘曲、筒瓦椭圆度超标)

    成因:

    烧制后冷却不均,坯体内部应力未释放,存储中受温湿度变化影响,膨胀收缩不均导致变形;

    堆叠时瓦体倾斜,长期受力后出现塑性变形(如板瓦翘曲、筒瓦扁塌)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存储前筛选:入库前抽样检测平整度(板瓦翘曲度≤2mm/m)、椭圆度(筒瓦直径误差≤1mm),不合格品单独存放,避免混入合格批次。

    存储中防护:堆叠时用水平仪校准,确保每层瓦体水平;大尺寸瓦体(如300×400mm板瓦)单独用纸箱包装,避免相互挤压;仓库保持温度稳定(15-25℃),减少温湿度波动导致的变形。

    变形矫正:轻微变形(翘曲度2-3mm)的瓦体,可在使用前用机械加压矫正(需专业设备,压力≤50N,避免压裂);变形超标的,禁止用于屋面,仅作装饰性配件。

    四、存储管理混乱:分类不清、追溯困难(影响效率与质量管控)

    若存储无规范流程,易出现瓦型混放、标识丢失、批次混乱,导致出库错发、受潮产品未及时处理,增加损耗。

    常见问题:瓦型混放、标识模糊、批次追溯难

    成因:

    入库时未按“瓦型+规格+批次+生产日期”分区,不同类型瓦体混堆;

    标识牌(纸质或塑料)受潮模糊、脱落,无电子台账记录;

    未执行“***先出”原则,长期存放的瓦体易受潮变质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分类存储:仓库按“瓦型区(板瓦、筒瓦、脊瓦)→规格区(如200×300mm、150×250mm)→批次区”划分,每个区域用金属防水标识牌标注,避免混放。

    标识与台账:每个瓦垛顶部放置塑料防水标识卡(标注瓦型、规格、数量、入库日期、下次检查时间),同时建立电子台账(Excel或ERP系统),记录每批瓦体的存储位置、状态(如是否受潮、是否修复),每日更新。

    出库管理:严格执行“***先出”,优先发放存储时间超3个月的瓦体;出库前检查瓦体状态,不合格品禁止出库;发货时随货附带批次追溯单,便于客户核对。

    五、仓库环境隐患:漏水、返潮、通风差(根源性问题)

    仓库自身环境是存储质量的基础,若存在屋顶漏水、地面返潮、通风不足,会加剧所有产品问题,需从根源优化。

    常见问题:屋顶漏水、地面返潮、通风不足

    成因:

    仓库屋顶防水层老化(卷材开裂、瓦片破损),雨季漏水;

    地面未做防潮处理(水泥地面起砂、无防潮层),地下潮气上渗;

    窗户/通风口数量不足,空气流通差,潮气滞留。

    解决办法:

    定期检修(每年2次,雨季前+冬季前):检修屋顶,更换老化防水层、补漏破损瓦片;地面铺设聚乙烯防潮膜(厚度≥0.2mm),再浇筑5cm厚水泥层,增强防潮效果;增加通风口或安装工业排风扇(每100㎡配2台,功率≥0.75kW)。

    日常管控:雨天关闭窗户,启用除湿机;地面每日清扫,若有积水立即擦干,放置生石灰包吸湿;仓库门口设置10cm高挡水坎,防止室外雨水倒灌。

    应急处理:暴雨导致临时漏水时,用塑料布覆盖漏雨区域的瓦垛,转移受潮瓦体至干燥区,雨停后立即修补屋顶,再整理库存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13222800778
官方微信